2008-06-15

驚艷米勒-DOs and DON'Ts

DOs:
-中國信託信用卡有9折優惠。(非廣告)
-愉悅的心情。
-保持安靜。

DON'Ts:
-長柄傘不可攜入展場。
-畫作與群眾之間保持著一段距離,請不要用手指著作品,除了警報器一直響之外,也有可能不注意觸碰到畫布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。
-不要推擠、不要奔跑,這樣會打斷欣賞作品的情緒。
-電話靜音或是關機,在展場一直聽到"我在看米勒啦!"、"大概還要半小時"這種話實在覺得很orz

每次有世界級的展覽都會有找不到伴一起去看的困擾,這次謝謝Karina的邀約,讓我這一輩子第一次主動去博物館的行程得以成行。
先來看看這次展出的內容:--->按這裡<---(這裡也不是完整的展出作品) 這幾天的台北都會下雨,不下雨的時候天氣有點濕濕的悶熱。說來慚愧,住台北這麼多年,高中唸小綠學校,出社會在金融業打混,但是我不知道建中、植物園、舊的金融研訓院在哪,還得仰賴google map才能到達目的地。從南昌路走過去,首先映入眼簾就是長長的排隊人龍。工讀生妹妹在那喊"買票請往前走,這裡是排隊入場",這...排隊入場可不是普通的短阿!
和Karina會合後先到正門口買票,隨後加入長長的人龍。進到博物館大概已經過了50分鍾。這次的展覽除了米勒的畫作之外,還有巴比松畫派的作品一同展出。對於藝術一直沒什麼天份的我,很努力的想要看出些什麼。米勒屬於農村畫派,繪畫的主題大部分都是回憶中的農村景象而不是寫生。有別於當代的藝術家,貼近平民生活的米勒更讓人激賞。

下面寫幾幅我比較有認真看出什麼的感想:
<礙於版權問題,所以以連結的方式連到畫作>
晚禱-本來是馬鈴薯農對於欠收的馬鈴薯向天禱告,但是基督教徒的米勒加入了教堂,讓人嗅到一絲宗教的氣氛。教堂的線條非常不明顯,只能隱約感覺到它的存在,沒有太強烈的宗教意味,卻感受到一絲祥和。
<國民大會心得補充>畫中一男一女,女生是雇主,男生是雇來幫忙耕種的。男人和背後的地平線形成一個十字架,女人和推車形成一個倒十字架,地上的馬鈴薯籃和後面的教堂互相呼印-這是攢三。鏟子、兩個人、馬鈴薯籃和推車-聚五。攢三聚五是藝術觀察很重要的指標。光線是這幅畫很重要的重點,晚禱都是在黃昏時分進行,因此光線、天空的顏色漸層變換,都會有黃昏的感覺。

拾穗-米勒對於人物的臉部,常常是隱藏五官的,看得到五官的,就會覺得線條比較朦朧;但是對於精細的物體卻描寫得很清晰:「拾穗」中婦人彎下要來撿拾稻穗,看得見一顆一顆金黃的稻穗線條;太太裸背的速寫,不論是衣服或是棉被,卻又讓人感覺到柔軟。和「晚禱」相同,畫面的遠處有個騎著馬的人監督著採收狀況,模糊的畫面卻清楚的意念,多多少少反映出當代的社會現況。
<國民大會心得補充>畫中的三個女人是老中青三代,最右邊的是奶奶,因為年紀大無法彎下腰;中間的是媽媽,是彎腰彎最低的,媽媽是最能感受家庭重擔的角色,圍裙裡滿滿的稻穗也代表著媽媽的努力;最左邊的是女兒,隨意的將手擺在身後,沒有像媽媽這樣的勤奮。順著奶奶彎腰的弧度指去剛好呼應一堆的稻堆。世界名畫中,若有三個主題、主角,一定是兩個比較靠近,另一個比較遠,這樣空間感比例才會協調。這幅畫花了十年時間才完成,所有的構圖顏色傳達的訊息都是無懈可擊的。

牧羊女與羊群:這是米勒第一張受到矚目的作品,趕羊群的少女,正在織著毛衣,腳邊的小花卻又這麼歷歷可見。這幅畫吸引我的地方,卻是從後面重重的雲層中奮力穿出的光線。少女身上的服飾也是用紅、黃、藍色原色表現表現完美的和諧(「拾穗」中的三位農婦分別用了不同紅、黃、藍顏色的衣飾)。
<國民大會心得補充>天空佔1/3比例是構圖中的黃金比例,地平線與少女的身軀形成一個十字架。遠看牧羊女似乎在禱告,但是其實在織毛衣,巧妙的傳達出宗教的氣息。將畫面分成九宮格,少女的頭部落在交叉點上,完美的比例。

春天:這次四季中唯一來台展出的一幅,主題、構圖、光線都和其他的畫作明顯的不同。

月光:在各大導覽中都看不見「月光」的蹤影,卻是我和Karina最喜愛的畫作。月光下羊群牧場的景況,真實呈現夜間的色調。月亮穿透雲層撒下溫暖的光線,仔細看都能感覺到雲一層一層的感覺。

格賀維勒的教堂:這是米勒非常後期的作品。讓我感受最大的不同,是天空的顏色。之前的顏色大部分都是淡淡漸層,看到這幅畫的第一個感覺:天空好藍、好跳。這也是回憶中的作品,農人的比例應該再大上一倍,但是在米勒的小時候回憶中,總是覺得教堂好大,所以和真實比例不同。

1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妳寫的比我認真太多了~